李肖仁目露忧愁,语气担心道:下官是担心,每日陛下花费那般多的心血在炼丹修仙上,若是误了龙体,这可如何是好?
二人自茶馆道别,分头回京。
和王溱分开后,李肖仁立刻变了脸色,露出本来面目。
也不知这王子丰能不能出谋划策,将那该死的善听除去!
李肖仁的徒弟早已在茶馆外等候多时了,见他出来,小道童赶忙跑上去给师父打伞扇扇。李肖仁抱怨的话自然也传到他的耳中,小道童眼珠子一转,道:师父,这王子丰真能替咱们解决了那个秃驴么?
李肖仁:我怎的知道!
小道童呆住:啊?
唉,我也只是死马当活马医了。如今为师三天见不到陛下一面,反而那善听每日都被留在登仙台中,给陛下传诵经文。我方才对王子丰说的,可都是肺腑之言,再这般下去,圣上的龙体必然会有所影响。唉,王子丰其人,时至今日我都未曾看得透他,只希望这一次他能拉我们一把。若是得了他的恩惠,我自然会记在心上,日后报答。
赵辅曾经寻道修仙,寻了二十余载、修了二十余载。如今他突然去吃斋念佛了,朝中大臣虽觉得十分荒唐,但皇帝要做的事,他人岂敢置喙。御史台仿佛不知道善听这个人似的,没有一个御史弹劾其人。
开平三十一年,朝堂上掀起一阵狂然大波。这惊涛骇浪并非因为赵辅突然改寻道为信佛,而是三位皇子入了朝堂,开始办差了。
赵辅今年六十有七,他的皇子倒是年岁不大,年纪最大的二皇子赵尚也不过三十有二。三个皇子早已不是垂髫小儿,赵辅忽视了他们这些年,现在突然让他们入朝办差,这似乎是一个敏感的信号。
盛京,右相府。
盛京城中有句顺口溜,常常在街头巷尾为儿童传唱,唱的是大宋的两位丞相。只道柴米油盐左相府,仙境人间寻右相,说的就是左相纪翁集为官廉洁,两袖清风,家中没有二两物件。而右相王诠就不同了,王相公自然也不是个贪官污吏,可架不住人王相公出身世家名门,家境优渥。右相府极尽江南园林之柔美,平常看看自然无碍,但一与落魄荒凉的左相府一比,就成了人间仙境。
此时此刻,右相王诠站在书斋前,开了窗户,远远望着园中的满池荷花。
这书斋叫八求斋,一块匾额高悬于门外,写着龙飞凤舞的八求斋三字。这字可不平凡,出自皇帝赵辅的手笔。所谓八求斋,取自前朝藏书家的求书八法,是读书人高雅宁静的情趣。
王诠的八求斋中放了六排书架,一进屋便能嗅到淡淡墨香。
遥望着池塘莲花,右相微微皱起眉,长叹一声:若是风雨将至,这一池荷花该如何藏身,才能躲过那风吹雨打满目残的结局!
叔祖因何感慨?
王诠回身道:你可莫要说,你看不出这朝堂之上即将掀起的云涌之势!
王溱站在书架之间,闻言笑了:如今只见风平浪静,叔祖为何又要未雨绸缪。
王诠:子丰是得了什么消息?
未曾。
那如何这般从容?
王诠执掌朝堂多年,与纪翁集也较量了多年,可如今面对纪翁集,他敢说上一句知根知底。偏偏面对自己这个侄儿,会时有不解。不知何时,王溱已经比他更贴近那位帝王的心。所谓君心难测,君心莫测!比起他与纪翁集,赵辅更信任王溱、苏温允这些年轻官员。
王溱:因为子丰向来只信任一样事。
王诠来了兴致:哦,何事?
王溱伸出手,手指向天,他微笑道:我信,那位。
王诠双目一缩,良久,他道:先前有个李肖仁便罢了,现在又多了个善听。太后崩了后,圣上的改变你也瞧着了。声音忽然顿住,王诠神色惊愕,接着他蓦然一笑,他无奈地摇首:到底是天子近臣,如今在揣摩圣意上,我已不如你。
王溱:侄儿只是猜测罢了。
王诠摇摇手,他朗声笑道:不说那等事了。家中已经为你备好了饭菜,都是你喜爱吃的苏帮菜。对了,你何时将那唐景则带来家中瞧瞧?
王溱哭笑不得道:为时尚早!
王诠:夜长梦多!
当王溱在右相府吃着山珍海味、玉盘珍羞时,唐慎正独自在家中,刚刚才吃了一口饭,姚三便突然回来。他立即放下筷子和姚三去了书房,饿着肚子,听姚三汇报。
小东家,我都打听好了,那崔晓确实是金陵府飞骑尉。
唐慎:你确定,确实是此人?
姚三:极其确定。为此,我特意花费银两,请了一位金陵府衙的官差去酒楼喝酒。我告诉他,我曾有位远房亲戚,也在府衙当差,是金陵府的飞骑尉。他要我仔细描述那人的相貌,我按着崔晓的说了,那官差直接便道,这不是崔大人么!
这些年来姚三跟在唐慎身后,走南闯北,办事也越加妥当,让唐慎非常放心。
唐慎点点头:你可查到他犯了什么事?
姚三苦笑道:既然那崔晓能千里迢迢地来盛京,求见小东家,自然他犯的事还没有闹到满城风雨的地步,我也查不到。不过我打听到,崔晓是个贪官,一等一的贪官。只要给他钱,他什么都可以做,从不含糊。所以若是他犯了事,或许和钱财有关?
这么一说,唐慎恍然大悟,他已经猜出崔晓是为了什么事来找他,也猜到五年前崔晓是怎么和梁诵认识的。
五年前,梁诵突然得了消息,说在天牢中关了二十多年的钟泰生患了重病,恐怕不久于人世。若是不赶紧救治,只怕很快会送了性命。梁诵远在姑苏,哪里能知晓盛京的事。他只能数次前往金陵,想探听消息,找法子救钟泰生一命。
梁诵是天下四儒之一,但这事他不能大张旗鼓地做,必须悄悄地做。所以他没有去找自己往日里认识的那些高官权臣,反而私下打探消息。如此,他花了钱买通崔晓,想从崔晓那儿得知什么内幕,也并非不可能。
唐慎当年压根没参与过这件事,他唯一一次插手,就是梁诵的侄儿徐慧找上门,请他帮忙调查一个回姑苏府探亲的道士。
这事只有徐慧一人知道,打探消息的唐氏物流伙计也早早被唐慎送出姑苏,如今不知身在何方。
也不知道这崔晓从哪儿听说的唐慎和梁诵的关系,但他并无真凭实据,只凭他随口一说,绝对无法撼动唐慎如今的地位。
唐慎放了心,他笑道:既然和贪墨有关,那还能有什么事,无非就是被人告了一笔,告到了盛京,那崔晓压不住了!他想了想,这事容易,但我为何要替那崔晓做事?
唐慎淡然道:便让他待在大理寺吧!
第117章
八月十五,工部右侍郎苏温允回京述职。
唐慎早已不在勤政殿当差,但因为金陵飞骑尉崔晓的事,他特意去了一趟大理寺。崔晓只是个六品小官,弹劾他的折子前几日就从金陵府送了上来。原本这种小事需要审上三月之久,那崔晓也需要在牢中关押三个月。但唐慎特意嘱咐了,大理寺的官员便将此案提了上来,当即审了。
离开大理寺时,唐慎碰上了苏温允。
苏温允瞧见唐慎颇为惊讶,他抬起头看了看大理寺府衙的门匾,道:还以为是本官走错了地儿,来到御史台了。未曾恭喜唐大人,擢升谏议大夫。多日不见,唐大人似乎容光焕发,怡然自得。
苏温允的话中全是浓浓的讽刺意味,唐慎完全不知道自己又哪儿得罪这个瘟神了。
他老老实实地作揖行礼,道:下官见过工部右侍郎大人。
苏温允:塞外风沙吹面多了,回了盛京,本官便觉得神清气爽。唐大人可有此感受?
唐慎抬头看他,良久,他道:下官也感同身受,不知下官走了后,幽州城外那搅乱时局的匪徒,如今如何了。
苏温允挑挑眉:万事顺遂。